2019年底,一場名為COVID-19的疫情開始逐步侵襲全球,目前已奪取數十萬生命,帶來的經濟重創更是難以估計,許多行業都正在遭受此次“黑天鵝”事件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及余波。
危中存機,疫情也為一些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線上零售和物流配送解決了隔離政策下的衣食住行;在線教育和遠程辦公鏈接了無法復學復工的人群。尤其是和抗擊病毒息息相關的生物醫藥領域,核酸檢測、疫苗研發、血清中和抗體……這些生物專業詞匯在媒體上高頻出現,表明生物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公眾關注度。全球科研社區的緊密鏈接,為應對疫情快速開展并持續推進的各類研究發現,以及資本市場和政策導向的傾斜,生物醫藥行業似乎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合成生物學作為一門融合了生物學和工程學的交叉學科,為COVID-19的檢測和疫苗、藥物研發提供了更有效、更穩定、更快速且更易獲得的解決方案。除了可以應對生命健康、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這些緊迫的全球挑戰,合成生物學還將為食品工業、合成材料等領域帶來深刻改變。COVID-19全球疫情或將成為合成生物學主導的生物制造技術快速打破傳統農業和工業生產模式的重要契機。
近日,全球權威財經媒體《福布斯》發表了一篇名為《Could Biomanufacturing See A Renaissance In The Post-COVID Economy?》文章,文章作者Nishan Degnarain作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專家,試圖分析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制造行業在疫情影響后期的發展趨勢。
文中指出,當前全球有近一半人口和勞動力的日常行動因為疫情受到影響,全球化趨勢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沖擊,世界各國對糧食、商品近岸制造的需求非常迫切。例如,在全球范圍內,糧食和農業行業擁有超過10億員工,每年創造超過5萬億美元的收入。而在疫情后的未來十年,該行業很可能采用更先進的生物制造技術開展糧農產品的生產,進而對整個行業發生重大轉變。
一種全新的生物經濟模式將改變糧食和農業系統、能源系統、醫療衛生系統、新型工業材料制造系統,從而成為環境問題和全球危機的創新解決方案。
生物制造領域先進的生物技術,如精準醫療、農業科技、機器學習,以及對DNA信息的讀寫、編輯和打印等,幾乎可以改變現有經濟體系中的所有主要行業。雖然目前生物制造相關技術仍舊集中在快速增長的小型企業、大學及科研部門以及初創團隊們手中,但這個行業已顯示出了不容忽視的強勁增長潛力,并可能在疫情后的經濟發展中得到集中爆發。
文中還列舉了推動生物制造發展的五大助力。在COVID-19疫情之前,生物制造已在這五大助力的推動下獲得了高速增長。而伴隨著疫情影響逐步進入后期,這五大助力仍將持續推進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制造的進一步發展。
食品市場正在遭受巨大的沖擊,既與疫情相關,也和食品消費結構密不可分。從結構上來說,客戶的偏好與需求一直在推動傳統肉類食品的替代品——植物蛋白及人造肉的快速發展;同時,農業技術的創新也使可持續耕作方式(如垂直耕種)得以實現。
植物肉餡餅配生菜、西紅柿、黃瓜和洋蔥組成的健康漢堡服務
COVID-19疫情之下,為保障糧食安全,糧食和食品的近岸生產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城市周邊的食品綠色生產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的 AeroFarms 垂直農場。AeroFarms 成立于 2004 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垂直農場,項目遍布美國、中國、中東和北歐。
生物制造的最大推動力之一是健康和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隨著對COVID-19疫苗的需求,全球范圍內的更多投資將致力于增加可為疫苗研發提供解決方案的生物制造公司的能力和資源,并為他們在疫情后期的經濟發展中開拓新的途徑。
全球正面臨著以石油和化學為基礎的傳統經濟模式(尤其是塑料制品、人工化學基化肥和農藥)的負面影響和倒退。合成生物學則提供了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從而可能在疫情過后迎來加速發展,尤其是確保肥料與當地土壤條件的協調性、更廣泛地使用有機農藥、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合成生物學解決方案等。
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幾乎每周都有新突破。就DNA測序的生產率而言,合成生物學已經超過了摩爾定律。“人類基因組的首次測序需要13年的時間和30億美元的費用;而在今天只需要花一周的時間和600美元。”
隨著COVID-19期間資本市場對合成生物學公司投資力度的增加,作者預計這種進展還將持續下去。
我們在讀取,寫入,編輯和打印DNA的技術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在全球范圍內,更優惠的政府政策正在加速創新孵化,鼓勵當地的生物制造公司發展并增加就業機會。對于生物技術公司而言,這是獲得增長的重要動力。
本文隨后還進一步解讀了美國政府對于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制造的扶持政策。不僅是美國,逐步進入疫情后時期的現階段,世界各國政府都在試圖通過出臺新的政策舉措,加速生物制造經濟的發展,填補因傳統制造業衰退而喪失的就業機會,從而建立更具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模式。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原報道)